https://pic1.zhimg.com/80/v2-c8532f73acdd0f7f4f640a71e8ec33a4_hd.jpg

我常常会用到维基百科上的「认知偏差列表」这个条目。每当我目睹了某一种认知偏差在现实中发生,却很难回忆起来这个认知偏差的名称或者详细的含义时,我就会打开这个页面去寻找答案。这个可以帮助我发掘我思维中的漏洞的宝贵的资源,是我看到的最为全面又最简洁易懂的一个关于认知偏差的列表。

但是坦率地说,这篇维基百科组织得有点乱,许多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够梳理清楚这个页面中的信息脉络。在这个页面里查找某一个认知偏差非常困难,更别提我常常在找到之后扭头就忘了上次看到的位置。我觉得这应该是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已经有近千人先后编辑过这个页面,这使得它变得愈发庞大和冗杂。时至今日,这个条目里共索引了 175 种认知偏差,散落在几个界限模糊的分类中(例如决策偏误、社会偏误、记忆错误与偏误,等等)。而每个分类中又是生硬地按照英文字母来排序所有的认知偏差。甚至,还有很多实际意义差不多,只是名字不一样的认知偏差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分类中。

在过去的四周里,我(Buster Benson)一边休陪产假一边深入地分析了这个列表,才终于整理了出一份更简单、清晰的认知偏差分类树。要不是这段时间里可以思索这些认知偏差之间的区别,我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可能早就无聊致死了。

我把这 175 个认知偏差都放到了一个 Excel 表格中,去重之后,将类似的认知偏差(例如怪异效应和幽默效应)或者互补的认知偏差(例如乐观偏误和悲观偏误)归纳到一组之中。最后,我从所有的认知偏差中归纳出了 20 组不同的思维机制,正是这些思维机制导致了所有的认知偏差的产生。

在种种尝试后,我最终又根据这 20 组思维机制所产生的原因,把它们分成了四大类。每一个认知偏差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都是我们大脑为了节约其时间或者精力。这四大类也正是我们大脑最起初想要解决的四大问题。因此这样梳理了所有的认知偏差并进行归类之后,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认知偏差,它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

导致认知偏差出现的四个问题:

信息过载,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大脑来不及认真作出反应,以及大脑存不下所有的记忆。

问题1:信息过载。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必须主动过滤绝大多数的垃圾信息。所以我们的大脑也有一些简单的原则来选择性地接收最有价值的信息。

问题 2:信息的意义不明确。

我们只能看到大千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我们仍然需要从这一小部分世界之中建立起每个人的世界观。在过滤了过载的信息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将所有的信息连接起来,脑补出这些信息之间缺失的细节,并通过这些信息不断更新我们的世界观与心智模型。